从工地到工厂:装配式建筑 4.0 开启建筑工业化新时代

评论

  在社会不断发展与科技持续进步的当下,建筑行业正经历着深刻变革。从整体趋势来看,建筑行业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过渡,数字化转型成为重要方向,BIM、CIM、GIS等技术的融合应用逐步普及。同时,在全球环保意识提升和“双碳”目标的推动下,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建筑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装配式建筑4.0应运而生,为建筑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模式。

  装配式建筑4.0作为建筑工业化的重要阶段,核心技术是模块化集成建筑(MiC)。它采用“组装合成”的概念,在建筑方案及施工图设计时,依据建筑功能分区不同,将建筑拆分成不同模块,在工厂进行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规模化制作,之后运送至施工现场安装,真正实现了“将建筑从工地搬进工厂,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这种全新的建筑模式有着诸多显著优势。在施工速度上,由于主要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后现场组装,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减少现场施工工作量,加快工程进度,对于那些急需快速投入使用的项目,装配式建筑4.0是极佳选择。质量控制方面,工厂环境下生产预制构件,能严格把控生产流程和质量标准,实现标准化生产,有效避免现场施工可能出现的误差和质量问题,保障建筑整体质量。

  从节能环保角度出发,一方面,工厂生产预制构件可充分利用资源回收和再利用系统,减少建筑材料浪费;另一方面,装配式建筑4.0多采用环保材料,使用过程中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并且施工方式减少了施工现场噪音、粉尘等污染物排放。另外,其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也十分突出,预制构件可根据不同建筑需求定制生产,满足多样建筑风格和功能要求,基于标准化和模块化设计,还能轻松实现建筑的扩建和改造,为建筑项目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安全性与稳定性上,预制构件在工厂经过严格质量检测和性能测试,保证了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施工方式也降低了现场施工安全隐患。

  在装配式建筑4.0领域,中建海龙科技有限公司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作出了卓越贡献。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成立以来,中建海龙便致力于装配式建筑技术的探索与发展,经过数十年技术革新与积累,建立起丰富且领先的建筑工业化产品体系,成功实现从装配式建筑1.0时代向4.0时代的迈进。

  中建海龙自主研发的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在多个重大项目中成果显著。在深圳龙华樟坑径项目中,运用自主研发的模块化集成建筑体系,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5栋百米高楼建设;北京市桦皮厂胡同8号楼原拆原建项目引入装配式建筑4.0时代核心技术——模块化集成建筑,大幅缩短建筑周期、提升工程质量,还减少施工噪音和扬尘污染。此外,在深圳市福田区梅林路6号保障性住房项目采用原创研发的混凝土模块化集成建筑(C-MiC)体系,在工厂内完成结构、水电、装修等工序,达到毫米级制造精度,借助信息化管理和“一户一码”系统实现施工过程透明化和全程可追溯,现场施工运用建筑机器人和智能塔吊系统,提升建造质量和效率,实现绿色低碳施工。

  未来,随着装配式建筑4.0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建海龙有望继续凭借其卓越的技术实力、持续的创新精神和前瞻性的市场布局,在建筑工业化领域发挥引领作用,为推动建筑行业朝着更高效、环保、智能方向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责编:hxq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注:凡注明来源非本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华夏晚报致力于资讯传播,希望建立合作关系。若有任何不当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版权申明 |All Right Reserve 版权所有 鄂ICP备18002142号-2

版权为华夏晚报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